今天看香港电台的一个节目,有关河流的生态环境的,提到一个例子,泰国一条河流,下游的耕地是依靠河水灌溉的,可是自从上游山区的居民将山坡的林地开垦种植荔枝树后,引走了大量的河水,下游就没有足够的水量灌溉耕地了。为了争夺水资源,上下游的居民发生了冲突,后来在环保人士的协调下,双方进行对话商议水资源的利用,上游居民换了口径细一点的引水管,避免了水的浪费,保证了有足够的水供给下游。一时的矛盾解决了,但后来河流中游兴建起一个个度假村,这些度假村更是大肆抽取河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预期会兴建更多的旅游设施,这些旅游设施将会大量耗用水资源和影响水质,下游又出现缺水。本来流域的水资源争夺已经够严重的了,政府又要在河流上兴建水坝,在他们看来,建水坝可以方便灌溉、发电、防洪、发展淡水养殖,好处很多,但是对于水坝会给流域环境生态平衡带来的破坏,对水资源消耗和分配带来的影响却视而不见。
看完节目,想起最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个河流专辑,里面说到河流的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而遭到破坏,使得河流逐渐失去其功能,最终带给人类的是种种恶果。
从这些想开去,我们不断的面对着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例如水利工程是否该上马,是否可以开垦更多的经济用地,工业带来的污染等等。持不同立场者,都有自己的道理,虽然环保主义者从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总是希望对自然带来影响的人类活动越少越好,但是想想某些贫困地区的处境,他们希望经济改善的要求是迫切的,如果只是单单否定了一个方案,而又没有提出合适的替代方案,反对声音的影响力自然是大打折扣。
上升一个层面来考虑,应该还是这个自然环境的承托能力的问题。想想我们的先民,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没有太多的冲突。至今的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他们依然有着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一套准则。而当今,随着人口的急速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当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几乎都是来自于对自然资源的预支。例如一条河流的水量,它最多也就是那么多:上游灌溉耗用多了,下游的水量就会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多了,灌溉用水就少。无论资源怎么分配,它能支承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都是有一个限额的。而且这个限额的最大值还是要在分配、使用得当的前提之下,而实际上自然资源的分配使用要得当可是难之又难,人们总是会为了局部、短期利益,或者无知妄为干出很多蠢事。
我们的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能支撑多大的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