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aleung的学习笔记, aleung的idea

最近一年,随着GPS使用者的增加,geocaching开始在国内媒体上有所介绍,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网站。但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多少玩的经验,很多人都只是找过一两个cache,甚至还没有找过,就开始自己藏cache了,对规则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例如将cache埋藏在地下,找的时候居然要带铲子去挖;为了能让寻宝者知道往哪里挖,就将藏宝地点的照片贴出来。这样,寻宝过程完全变成了单纯的GPS定位,寻找的乐趣都没有了。

我以前也只是找到过一个cache,对geocaching的了解都是在网上看回来的,纸上谈兵居多。在Stockholm玩了一段时间的geocaching后,经验增长了不少。在这儿寻宝很有乐趣,一方面是很多cache都放在有意思的地方,有景色或者有历史背景,找cache的过程中随之了解这个城市,发现这个城市;另一方面是cache藏匿的方法花样繁多(应该是我以前了解得少),寻找起来很有乐趣,找到后特别有成功感。

感觉有必要将学到的经验总结一下,让国内玩家多了解人家是怎么玩的,开拓思路。先是写了一篇“藏宝指南”,原本打算发到论坛上的,但是想到别人也会有自己的经验可以分享出来,如果贴论坛,就只能发新的帖子,信息就零散了。论坛不太适合用作知识的系统整理,这方面还是wiki比较合适,于是我的计划又扩大了一层:建立一个介绍geocaching知识的中文wiki。

尝试、比较了几个免费的wiki服务,最后选定了使用schtuff.com,wiki的网址是 http://geocaching.schtuff.com 。仿照维基百科,编辑策略也是“人人可编辑”,不过schtuff.com是不允许匿名编辑的,必须先注册用户。License方面也是考虑了一阵子,在CC与GFDL之间拿不定主意,其实关键就是要不要SA(相同方式分享),最后选定了最宽松的CC-BY。

目前几个主要的条目都已经有了基本的内容,好意思拿出来说了:) 目前为止大部分条目都还是我写的,geocaching.cn的网友贡献了一些内容,期待会有越来越的参与者。不过,我也不抱多大希望,国内网友对wiki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参与度就更加低。

阅读全文 »

有些网站不支持汉字,输入的中文字符显示不出来,变成了问号。geocaching.com就是这样。这通常是在文字处理的某个过程中只能处理7bit字符,将汉字过滤掉了。

在HTML/XML中对于这种在字符集以外的字符的表示有一种特殊方法:字符实体(character entity),用字符实体来代替一个字符,相当于编程语言里面的转义符。HTML字符实体都是用&开头,分号结尾的,又分为两种,命名字符实体(named character entity)和数字字符实体(numeric character entity),命名字符实体数量不多,都是些常用的符号,例如 表示空格;数字字符实体是将unicode字符编码的十进制或十六进制数字放在&和;之间,例如字(十进制)和字(十六进制)。这样,所有unicode字符都变成了7bit ASCII编码,如果在不支持汉字的网站上输入这样编码后的中文,就不会在处理过程中被过滤了,只要浏览器支持,就能够把这些字符还原显示出来。

怎样将一段中文变成HTML实体的表示方法呢?知道相关的名词之后就好办了,用“HTML entity convert”之类的keywords到google搜索,找到了以下工具:

一般的话用在线的都可以了,如果希望用本地软件的,可以用BabelPad,注意要将字体设置成宋体或者其他中文字体,否则中文显示不出来的。输入或者粘贴一段中文进去,全选,然后在菜单中选择“转换”-“统一码转换成HTML字名”。

阅读全文 »

在JPG图像的 EXIF meta data 中,有一组是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包括经纬度、高度、方向等,可以记录拍摄图像当时的位置信息。不过,目前内置GPS或者带有GPS接口的相机还非常少见,所以这组数据通常是空的。

World-Wide Media eXchange 提供了免费工具 WWMX Location Stamper,能够依照数码照片的拍摄时间将GPS记录的track的位置信息设置到照片的EXIF中。只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同时打开GPS将track记录下来,通过这个软件处理,照片就能附加上坐标了。

照片添加了地理位置信息,日后的整理就会更加方便,不仅不会忘记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而且以后一定会有软件能够根据坐标来管理照片,例如查找在某个区域拍摄的照片。

就目前而言,能够利用EXIF地理位置信息的软件还不多。IExif是一个EXIF查看工具,对于带有地理信息的照片可以在GoogleMap上面定位出拍摄地点。最新的Google Picasa Beta也增加了对geotag的支持,包括export到Google Earth,或者在Google Earth上给照片标注坐标。Google Picasa Web Album 开始公开测试了,相信Google一定会将旗下的GoogleMap,GoogleEarth,GooglePicasa集成在一起。

至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在线相册flickr,本身并不支持EXIF的地理信息,但是可以通过tag来记录照片的坐标,称为geotag。有大量的第三方网站和插件能够处理或使用geotag,通过geotag来聚合信息。Flickr Importer 可以在上传照片的时候根据EXIF自动创建geotag。也有少数第三方flickr服务能够直接使用EXIF地理信息,例如FlickrFly

阅读全文 »

在中国大陆玩geocaching(GPS寻宝)的人估计没有多少个,hide和seek cache的还大多数都是来中国的外国人。可是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就不一样了,大量的cache和玩家。在Stockholm区域的cache就有数百个,好多cache的访问次数都几十上百的,有的logbook都换了几本。

Stockholm这个城市非常适合玩geocaching,这里到处都有公园,城市周边大片大片都是郊野环境,很多适合藏cache的地方。而且这里交通方便,公共地区又不会有任何进入的限制,玩家有很大的自由度。

放置cache的地点很多都很有选择,不是随便找个僻静的地方就放,而是一些有特别意义的地点,例如景色好的,特别的建筑,雕塑,历史事件发生地等等。因此在找cache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看到漂亮的景色,或者是了解到一段历史,cache好像导游一样带领着geocacher去发现这个城市,geocaching变得更有趣和有意义。

例如一个cache叫做murderer’s weapon,介绍了1986年瑞典首相被谋杀的事件,而cache就放置在有目击者声称看到murderer逃跑经过的地方。一个叫做no exit的cache放置的地方,30年前修建高速公路的时候因为预算用光了,所以一个出口修建了一半突然就没路了。The Stockholm Syndrome,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发生地,1973年发生的银行劫案中,4名银行职员被匪徒劫持了五天半,在这些日子里人质对匪徒产生了特别的感情,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心理问题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隐藏cache的具体方法也花样繁多,别出心裁。根据GPS到达指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难,特别是城市中没有什么复杂地形,可是要让cache藏得好,不会轻易被路人、游客或者拾荒者找到和破坏,但是又要能让有心找的人能找到,就需要花心思了。在我找到过的cache中,有用磁铁吸附在金属物体上的,有藏在树洞里面的——这个树洞是一个水平的大洞顶部有个向上的小洞,cache卡在顶上的小洞中不向下掉,还有一个是用魔术贴贴在路边垃圾箱的底部。找这些cache很有挑战性,有些不依靠提示真的非常难找。

阅读全文 »

昨天介绍了办公室的结构,后来在google map上看看,卫星照片非常清晰的显示出了大楼的形状,如果在图上加个标记,就可以让大家有个直观的了解了。Google map自己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不过查到了另外一个网站Wayfaring可以做到,在这个网站上可以创建自己的地图,添加waypoint,附加文字图片说明,好玩极了。

这就是我的stockholm地图,我会不断将自己的行踪添加上去的:)
http://www.wayfaring.com/maps/show/15963

阅读全文 »

我在Stockholm上班的地方叫Kista,Kista是IT企业聚集的地区,被称为瑞典的硅谷,按照我们的叫法,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 在这里最大的公司是Ericsson,好多building都是Ericsson的,到处可见它的标志。据说这个地区最初是因为爱立信而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有很多不同的企业进驻了,周围逛一圈,看到很多出名的IT企业,还包括中国的华为。

我上班的大楼占地面积挺大,是一个回字型建筑,四周一圈连起来的四层楼房,正门所在的角是大概十层左右塔楼。中间很大一片空地,种了很多樱花树,现在开满了花一片粉红的海洋。

第一天上班,经理到reception来接我进去,一路上跟着他沿着走廊走啊走,拐了好多个弯,穿过无数道门:有常开的,有常关的,有推的,有拉的,有旋转的,有不上锁的,有需要刷卡才能开的……,路过一个个办公室,经过好多个休息区,惊讶的发现一个休息区竟然放着一张乒乓球桌,这时他就说到了,我们的部门就在这个区域。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他又带我走另外一个门出去,是穿过中心的花园的。虽然我一直都在努力的记着走过的路,但还是彻底晕菜了,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我跟他说,这栋大楼应该要有一张地图才行。当天下班,我自己一个人走出去,回忆着进来的路,走到大概是应该下楼的地方,却找不着楼梯了,只好找人求助。附近休息区正好有个扎辫子的酷哥在看电视,我告诉他: I get lost in this huge building, 他告诉我拐两个弯然后推开左边的门就是楼梯了。原来刚才我经过了那道门但是没有认出来,太多一模一样的门了。

说到门,我在现在还是经常弄不清楚某一道门应该是推还是拉,往往要试一试才知道。其实是有规律的,从建筑内部往外走,经过的门都是推的,不过在大楼里面转几圈后你就反应不过来这个方向是往内还是往外了。

后来熟悉了环境,知道了这建筑的结构后,我才知道我们这边的办公室跟大门(前台)差不多是在建筑的对角上,所以从大门进来的话,就要绕个大圈,经过半栋建筑。方便的走法应该是不进大门,穿过中间的空地,从这边的一个门进去。

阅读全文 »

打算在家的入户门后面放一个鞋架,收纳全家人日常穿着的鞋子,和换季暂不穿着的鞋子。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鞋架要做得比较高,最好一直到天花板。因为在门背后,架子不能影响开门。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可能有任何成品可以满足,因为已经有自己做书桌的经验,这次还是打算自己动手做。

其实自制板式家具不是很困难,需要的工具也不特别。下面的照片记录了制作的过程。

[左上]:使用的板材是已经贴面的中密度板,2.4m x 1.2m,在电脑上画好图纸,设计好怎么开料,在建材超市买板的时候可以让店员给开裁。他们用的大型锯床开的板子又快又漂亮,但只能锯直线。长的锯口最好还是让他们给开,省事很多,而且木板要锯成小块才好搬运。选用贴面板,可以省了油漆或者自己贴面的步骤。

[右上]:在板上画线做标记

[左中]:用到的工具:曲线锯,吸尘机,另外还有电钻没有在照片上。

阅读全文 »

看这个”喜欢学中文的美国老外”的blog,他的写中文文章的方法跟我们很不同,先用拼音将文章通篇写出来,再用软件转化为汉字。

最近学英语,也在思考语言的表音和表意这个问题。拉丁文是一种表音的文字,而中文(汉字)是综合了表音和表意的功能,应该是更多的偏于表意。因为在汉语学习中有”认字”这个说法。中国(大陆)曾经有将汉字拼音化的计划,但因为汉字有表意的特点,单纯的拼音化并不成功。有关汉字、拼音化文字和表音文字等等的资料,在维基百科可以查到。

我的英语听力不怎么好,有些时候我会认得一个单词的大概样子从而知道它的意思,但不知道它的准确发音,故此我在听觉上接收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就不能认知出它的意思。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更多机会是通过视觉方式(阅读)上接触英语,而不是听觉方式(听/说),另外一方面也许也与使用汉语的习惯有关。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的会更加习惯于拼音化的文字,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会采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他们,学习汉语首先是听/说,然后才是读/写?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大脑中的思考,是否必须基于语言的呢?当我们要写一篇汉语文章的时候,应该都是先在脑海中讲句子默念出来,用自己习惯的语言。例如用普通话,或者方言。我察觉不到这个思维与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也许,这个转换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语言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就是为什么说,要到能够用英语来思考的地步,才是真正学好它。

阅读全文 »

我的古董数码相机Nikon Coolpix 950已经服役五年多了,去年终于不能工作,表现为快门无法打开。最初是开机后快门打不开,但多按几次后就能正常,但后来就怎么都开不了了。

原来就打算将它拆开看看的,刚好最近在无忌上看到了一篇帖子,介绍995的镜头的拆卸。看完后来了兴趣,今天把相机的镜头部分拆开了(这款相机的镜头与机身是分离的)。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弄不好也不心痛。一层层拆下来,最终将快门组件拆开了。快门叶片是两片薄片,像剪刀口一样,通过一条拨杆由电磁铁控制。把叶片小心的拿开,把下面的垫片也拿起来,看到下面一层就是光圈了。光圈也是类似快门一样由几片叶片构成,不过看起来比较精细,而且有小弹簧等东西,不敢再拆了,怕装不回去,于是就把快门叶片重新装好。用镊子把快门拨杆拨动一下,快门能够正常开合。估计是使用得久,快门不如原来顺畅,容易卡住。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既然它能够动了,就把它装回去,将快门组件的上盖上回来,再试试拨动快门叶片,感觉有点紧,于是就将螺丝稍微拧松一些。将镜头组装回原样,装上电池试机,哈哈,一切正常。虽然很可能快门再用一段时间还是会再出问题,但好歹现在能用了。

950的结构与995大体上是近似的。不过950的外壳拆开后,竟然里面还有一个内壳,从无忌帖子的照片上看,995就没有这样的双层壳结构了。如果是测评写手,就会说它是用料十足。以前没有拆过相机,但950拆起来并不难,组装回去也没有太多棘手的地方。螺丝比较多,而且不同部件的螺丝都不同的,我的做法是一边拆一边用一张纸画下草图,并将卸下来的螺丝用透明胶贴在纸上,这样就不会丢失不会混淆了。拆相机要小心闪光灯,不知道这些相机的闪光灯是否高压的,保险起见我用镊子将闪光电路的电容短路了一下,虽然相机已经卸下电池一两个月了,电容放电时还是啪的很响一个火花。镜头拆装一次,进了一点灰尘,镜片也沾了一点手指印,东西太小,拿在手上翻来翻去很容易沾上。将镜头组拆下来的时候,突然掉下一个小弹簧,吓了一跳,又不知道从哪里掉出来的,心想很可能装不回去了,幸好后来发现这个小弹簧还是很容易装的。

拆过之后,感觉这种小相机的镜头,什么几片几组,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复杂的,拆到最后就是两块小东西(前镜组和后镜组),中间两根金属导轨连起来,整个看起来就好像塑料玩具一样。对焦和变焦靠的是两个小电机带动蜗杆,结构也很简单。还有那片CCD也不是想象中那样脆弱,看上去象一片带透明上盖的集成电路。

阅读全文 »

现在的版本管理工具都具有版本比较的功能,可以比较一个文件不同版本间的差别,将变化的代码行标记出来。对于常见的开发语言,也有工具可以进行UML逆向工程,根据代码生成出class diagram,这提供了一个概览代码的途径,对于理解代码整体结构很有帮助。有没有可能再进一步,将UML逆向工程与版本管理结合在一起呢?

我设想的工具具有这样的功能:将两个版本的project进行比较,生成出class diagram,并且将变化过的(增加/修改/删除)类、方法、关系等UML元素用特别颜色标记出来。这样,就可以方便的看到两个版本之间修改过什么类、方法,而不仅仅是只是在代码行的级别。

这样,做代码review也方便多了,知道重点看哪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