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aleung的学习笔记, aleung的idea

白鸦在他的blog上说,日历(calendar)和任务(task, todo)这两样东西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独立功能,而不能合到一起? 对此,我是有同感的。

在我的日常事务管理流程中,会将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记录在todo list中,然后每天会做时间规划,根据todo list里面任务的优先级、due date决定当天需要做的事情,并且在日历中计划出处理这些事情的时间。当然,如果是会议请求,outlook就已经自动把它放在日历里面了。事情完成后,到todo list中将相应任务设置为completed。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时间安排可能会做出改变,我把日历里的项目调整为实际耗用的时间。这样,事务的管理、时间安排、时间耗用的跟踪都在todo list和日历这两个系统中完成了。

但是,分为两个系统,还是有麻烦之处:我必须同时查看todo list和日历,才能进行时间的安排;需要将todo list里面已经存在的任务手工填写到日历中。实际上,可以认为任务和日历中的事件(event)本质上是相同的东西:都是需要完成的一些事情。任务安排了具体时间之后就变成了日历中的事件。如果要将两者合并,属性上可以做这样一些设计:

统一后的属性 原Todo中的属性 原Calendar中的属性
Subject / Description Subject / Description Subject / Description
Due date Due date
Start date Start date
Complete status Complete status
Estimation Estimation 作为缺省的duration
Repeat Repeat Repeat
Start time / End time Start time / End time
Where Where (不是所有todo软件都有此属性) Where
Priority Priority

还有其他的一些属性就不一一列出了,但已经可见两者其实大部分都是重叠的。

阅读全文 »

今天参加了一个名为《有效率的会议管理》的培训课程,其中关于如何解决冲突的问题,比较有意义,记录下来。

面临冲突时,一般人有以下几种行为反应的模式:

  • 回避型:回避问题,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并不接受对方的观点,只是将问题拖延。
  • 竞争型:竭力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力图说服对方。
  • 迁就型:放弃自己的立场,迁就对方的意见。与回避的区别在于,迁就是接受对方的观点。
  • 妥协型:求同存异,力求寻找双方观点中一致之处,得到折中的解决方案,而对于不一致的地方双方共同让步。
  • 协作型:开诚布公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担忧的同时,也用心聆听对方的观点,同时考虑自己和对方关切的全部事情;力图通过共同探讨来解决双方的差异,通过合作得到满足各方意愿的解决方法。

行为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在不同场合下选择不同的行为模式会更合适。将事情的重要性与冲突双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坐标轴,可以将这5种行为模式的适合情形放在不同的区域。例如,对于工作上的事情,往往重要性比较高,应该采取协作,妥协,竞争几种行为模式;对于家庭的问题,人际关系的保持更加重要,应该采取协作,妥协,迁就几种行为模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协作是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如果能够通过协作而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可以达到双赢;而回避这种行为模式通常都是需要避免的,因为事情不重要人际关系也不重要的情况实际上不多。(我想到网上交流时,也许可以选择回避型的行为模式,看网上的骂架有多少是有意义的?)

conflict

阅读全文 »

今天发现广州地铁在站内广告牌上宣传地铁安全知识,介绍了在危急情况下如何撤离。广州地铁通车这么多年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方面的信息。重视安全知识的宣传,是件好事。

在地铁列车在隧道内发生事故,特别是火灾之类的,乘客如何快速撤离,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火势很容易顺着隧道蔓延,高温和有毒气体无法向四周扩散,更是很快就会包围整个隧道。

地铁一、二号线都是在列车两头司机室前端可以打开一个逃生门,乘客需要走到列车尽头通过司机室再由逃生门离开列车下到隧道地面。需要从两头下车,是因为车厢门打开后就是面向着隧道壁,并没有足够空间供乘客行走。列车车厢地板距离轨道有大概半个人的高差,因此一号线列车打开逃生门后会伸出一块板搭到地面上,形成一个斜坡,并且有扶手(如果我没有看错照片)。正常人应该可以跑下去,行动不便的人也应该还是勉强能够走下去。可是二号线列车的设计就有很大问题了,斜坡变成了一个梯子,从照片上看人还要反过身来面向梯子才能下去。在危急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按照这样爬梯子一车乘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疏散完?一列车才两个逃生口啊,事故发生时往往只有一个能用(一头发生事故,当然只能从另外一头离开)。而且,行动不便的人很可能就无法自己下去了,正常的乘客也有可能在忙乱之间摔倒,那将是人踩人的惨剧。一号线列车是西门子的,二号线列车是长春客车厂与庞巴迪合作,都不知道是否国产化设计搞出来的问题。

相比之下,三、四号线就好多了,隧道左侧设置了与车厢地板同高的疏散平台,打开侧面车门就可以沿平台行走。不过平台还是很窄的,一大车的人要沿着这窄窄的平台走到附近的地铁站,要保持好秩序也不容易。要注意的是,特别是四号线,不能跳下轨道。其他的几条已使用地铁线都是架空线供电,但四号线是第三轨供电,在轮轨的外侧有一条供电轨,可是1500V的电压。

新闻上看,即将开通的五号线也会安装疏散平台。一、二号线估计是因为隧道没有预留宽度,所以无法安装。

阅读全文 »

做日常管理,传统用纸质记事本,电脑化之后是PC,便携设备出现后是PDA和现在流行的智能手机。但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途径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相信戴起来也很cool,但恐怕实用价值不大:表盘上标的是”a breakdown of what average people do on an average day”,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没有多少人是一个average的人吧?

除非—-表盘是可以个性化定制的。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安排还是会变化的啊。好,扩展一下思路,引入高科技吧:想象一下,上图的表盘并不是印制出来的,而是高分辨率的电子显示屏,将一天的日程安排显示出来;日程安排是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同步的(例如Google Calendar)。

再想象一下使用的场景:你正在休息室喝咖啡,同事冲进去说:”啊,你躲在这里啊,我有个新idea想跟你讨论一下,有空吗?”,你抬起手一看表,”现在九点二十五分,我喝完这杯咖啡九点半要开会,下午也已经有安排了,呃,十一点到十二点是有空的,可以吗?”

阅读全文 »

无意中在CCTV看到女子防身自卫术的介绍,没太多技巧,不需要太强体力,不难记,不只是对女子,对文弱书生也有用吧,记录下关键,以备不时之需。

  • 头部弱点在眼睛,用两指插眼睛。
  • 躯干弱点在裆部,招式可以用抓/顶/踢。(应该是只针对男性吧,不过需要对付的应该都是男性)
  • 被对方用手抓/捂住时,向外掰其尾指。松手后用上面两招攻击。
  • 出招要快、狠;可声东击西,引开注意力时出击;趁对方短暂失去攻击能力时抓紧时间逃走。
阅读全文 »

摄像头做自动监控一文中,我提到了”我从来不用摄像头来視頻窷兲”,发布出来的那几天还是正常的,今天flyisland问我”从来不×××”是什么意思,一看原来是”視頻窷兲”这四个字被屏蔽了。

真是无语,有比这更无聊的吗?我说的又不是琺耣功,又不是㈥④亊件这些有专门含义的敏感词,video chatting只是一种网络通信应用,咱们中国所谓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就可以实现video chatting啊,干嘛不把它禁掉?只能说,在低俗的人眼中什么都是低俗的。

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在淘宝网收藏了洗车用的水管和喷头,给的tag名字是”水枪”,结果显示出来就变成了”水×××”;在一些论坛里,”靠近”、”依靠”、”操作”、”体操”等单词是显示不出来的,看到的只是”x近”,”依x”,”x作”,”体x”。还有,最近广州发生的手机爆炸致死事件,查出真正原因不是手机爆炸,而是”不锈钢击发装置__”造成的。

文化就是这样被摧残的。台湾打算将正体(我们称为繁体)汉字申请世界遗产,大陆这边不乐意,有专家说要申请也应该是所有汉字作为整体来申请。确实,简体汉字更应该申请做遗产,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汉字都要被消灭了,大家都用火星文吧。

阅读全文 »

自从使用Windows Vista之后,通过共享网络copy大文件时就经常会出现错误。以前的错误信息是什么没有留意,今天出错后上网搜索了一下错误代码0x800705aa,看到有人说用xcopy的/Z参数可以解决。

在Vista中,xcopy被robocopy代替了,两者都是命令行工具。看了一下robocopy的功能挺强,参数很多,不过太不好记了。再找一下,有Robocopy GUI,将参数按功能归类了,鼠标指上去还有简要说明,这就方便多了。

使用robocopy来copy原来出错那些文件,果然就没有问题了。

阅读全文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阅读关于建筑、城市规划之类的书。

但市面上的建筑类的普及性读物基本上都是从美学方面进行介绍的,例如建筑的历史、流派,著名建筑的形态、立面的特色等等。至于建筑的结构、工程、材料、工艺方面的知识就说得甚少。也许是著书者觉得这些知识太过于专业了,外行人不感兴趣,又或者是没有办法将专业知识讲得让外行人也能够明白。

其实,这些工程方面的知识,普通人也会感兴趣的。例如从建筑欣赏方面,结构、材料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建筑的形态可以做得那么夸张;地震灾害的时候什么位置是比较安全的,为什么有些房子会倒塌有些没事;甚至具体到自家房子的装修,那些是结构性的不能改动,那些可以做改动而不影响安全,这些有了了解都是很有好处的。在电视上,也看过BBC、Discovery的一些很好的科学节目关于建筑工程的,例如摩天大楼,超级桥梁怎么建造的。

最近终于发现关于建筑技术方面的非常好的普及书籍:《建筑的生与灭》。在图书馆找到的时候发现是一套两册厚厚的书,有点害怕是否能够读得下去。当我翻开第一章开始阅读时,就发现这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没有用任何晦涩的专业语汇,对基本概念都作了专门解释,贯穿以大量的经典建筑例子、插图,读起来非常轻松。虽然行文通俗,但是对知识的表达还是非常准确和严谨。能够写出这样的水平的科普文章的作者可是很难得。

书分为两册,分别是《建筑物怎么站起来》和《建筑物怎么倒下去》,我刚刚看完第一册,书从金字塔,大教堂到摩天大楼,大桥,介绍了建筑的结构(通俗的说就是建筑的骨架)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的结构类型,兼有对建筑材料(结构用的)和建造方法的介绍。接下来准备看的第二册要讲的就是建筑史上轰动的事故背后的原因。

阅读全文 »

在应对压力的能力方面,我一直都不大好。一旦工作压力大了,同时要处理的事情多了,就会手忙脚乱,心情烦躁,工作效率也降低,忙乎一天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干成。另外睡觉也会一些怪梦,例如要跑步但脚像灌了铅一样,骑车怎么蹬也骑不动。

要应对压力,首先要知道压力是怎么来的,因此我尝试做一些分析。这里并没有给出应对压力的方法,我自己还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对。实际上也不会有一套万能的方法,关键是要学会怎么会分析面临的每个具体问题。

压力,作用在人身上时,体现为焦虑感: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啊,不知道怎么处理啊,所以很担忧,浑身不舒服。但它其实与面临的事情的工作量和难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压力来源于要求和实际(如果已经发生)或者评估(如果还没有发生)的差距。例如要考试了,考试会有成绩的要求,自己心里会有个自我评估,估计自己能够拿到的分数。优等生不怕考试,因为他们自我评估可以拿到高分;如果一个同学的态度是及格万岁,而以他的能力及格没啥问题,他也不会感到考试给他带来压力;面临考试寝食不安的是那些想拿到理想成绩,但又感觉把握不大的人。

要求有来自于外界的,也有来源于自身的。外界的要求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等等,自身的要求来自于个人目标。其实最根本的要求都是来自于自身的,也就是自己的人生愿景。例如,社会普遍认为有钱有权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但若一个人并不接受这套社会准则,他就不会因为没有成为富豪没有做大官而烦恼。

实际情况或评估又分为自我意识和真实两种,压力来源于要求与自我意识到的情况的差距,而这个自我意识与真实之间又是会有差距的。有些时候我们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明明是可以应付到要求的,但自己以为做不到。由于压力和焦虑之下人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是会降低的,有可能因为自我低估而真的导致无法完成要求了。高估开始看起来是好的,它会降低压力,但是到了后期自己意识到真的无法完成要求后,带来的压力更大;失败之后也许会影响自信,造成今后的自我低估。无论是低估还是高估,都需要更加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识。

阅读全文 »

我有个摄像头,但我从不视频聊天,没有什么用。今天琢磨着可以用它来搞些什么玩玩,例如做视频监视器。试了几个软件,都可以控制摄像头定时拍摄,或者在检测到画面中有东西中移动的时候启动拍摄,并且可以启动web服务。

  • SupervisionCam —- 是共享软件,不注册也可以永久使用,但保存的画面下方叠加了大大的软件名称,还算可以用吧。功能比较全面。
  • Dorgem —- Open source,作者停止开发了,但最后的版本功能也很实用了。
  • YAWCAM—- 免费软件。在我的系统中运行出错。

Motion detect比较好玩,把摄像头架在阳台,开启软件,然后出门。回来发现拍下了几张照片,邻居出阳台晾衣服被拍摄下来了。其实也就是玩玩,没有什么真正用途。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什么需要监控的,而且要连着电脑,使用很受限。

定时拍摄,如果画质好的话倒是可以拍些有意思的摄影作品出来,例如环境光线的变化、开花之类,只是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太差了。想起我的数码相机,查了一下Nikon D70s是支持用电脑通过USB来控制拍摄的,迟些可以试试。

阅读全文 »